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

一分耕耘,真的是一分收穫?

常言道: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。反觀現今社會,付出多多,收穫反而更少。你能否舉出生活例子或相關經歷,引證這個說法?

12 則留言:

  1. 常言道: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中國曾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,故有多少付出,才有多少收成,這說法可是必然的。可惜於現今社會中,我們再不以農業為主了,付出多少,是否就能得到多少呢?
    想起「歌神」許冠傑先生的一首名曲「浪子心聲」,有一句歌詞說到:「難分真與假,人面多險詐」。社會其實充滿著欺瞞與詐騙,世途險惡,就算你付出再多,只要你得罪了高層,你原本應有的收穫亦會通通煙消雲散。
    人在社會中,早就應預料到,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是可遇不可求的事。就像一個普通的小文員:每天都是最早開始工作,每天都是最遲離開辦公室,但他所付出的,只會在偶然間才得到回報——除非他能有一番大作為,得到賞識,否則只可以繼續默默耕耘而徒勞無功。
    身為一個學生,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卻是可能,甚至是必然的。科學家愛恩斯坦說過:「成功是九十九份努力加一份天才」。即使是天才,也應付出努力去換來成功。就像學生最討厭面對的功課和考試一樣:你用心去完成每樣功課,老師就會賞識,平時分亦高一些;你有努力地溫習過,你在考試時便能準確地完成所有題目,最後得到的分數便會高一些。
    其實無論是小文員還是學生,是否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就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你的「收穫」。小文員付出再多亦得不到賞識,當然會感到失意。但可能就是因為這樣,小文員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與鼓勵,這不算是「收穫」嗎?學生的功課和考試都不太理想,甚至被家人責備了一頓,但學生得到的,是自己的錯誤。人總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得到啟發,學生知道自己曾因什麼而做錯了題目,下次便不會再錯了。所以學生所得到的,是經驗。這也不算是「收穫」嗎?
    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就算不是農業為主的國家,亦不緊要,因為這說法早已脫離它的原意,並能適用於不同的情境。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只要你有正面積極的思想,你任何時候都能得到你應有的「收穫」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香港曾是一個漁港,人們必須在天亮前出海捕魚,這樣才能提高捕魚的數目。相反,若在天亮後才出海捕魚,那樣魚的數目便會很少了。正所謂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,這說法在當時是相當正確。但在現今社會中,我們所付出的,那便能得到應得的回報嗎?
    在辦公室內,有一個文員的學歷比另外一個文員高,但是他們所做的計劃書也很好,有一次,他們的上司想在他們二人中選出一名來擔任行政總裁,但是當上司看了他們的學歷後,那名上司便會選出那名學歷較高的文員來勝任。
    另一方面,在學園褢,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則會發生在同學的身上,著名科學家愛恩斯坦說過:「成功是九十九份努力加一份天才」。在日常課堂褢,有些同學坐在椅子上發呆或做一些與該課堂沒有關系的東西,有些同學留心地聽從老師講課並且舉手答問題,這些聽從老師指導的同學便會吸收到老師所教的知識,相反,在椅子發呆的同學便不明白課本的內容。到考試時,平日用心上課的同學便能輕而易舉地把題目完成,相反,那些漠不關心課本內容的同學便會在考試得到不及格的結果了。但是這些不及格的同學可以從這次失敗的過程中了吸收教訓,日後便不會一錯再錯。
    綜合來說,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這說法在現今社會不一定是必定對的,但是人們都必須抱著認真的態度去做好每一件事情,這樣才能夠在複習的社會中屹立不倒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俗語有云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這句話正是等於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。
    亦有人話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這句話充份表達出農民耕耘中的苦。証明農民付出的血汗是非常多的,這何止是一分耕耘,已是多分耕耘了,但最後是否所有農民都能得到多分收穫呢?這當然不是,許多農民的多分耕耘,不是被天災所吞噬,便是被地主階級所搶奪,最後得來的收穫就不會是多分或一分了,更甚是一無所穫。
    而我本人卻不認同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。因為有不少的人就算付出再多都不會得到同等的回報。例如:一名腳部傷殘士,他就算再努力去嘗試走路,但最也得不到同等的回報,他只可以坐輪椅。
    其實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也不是全錯的。若要得到的「收穫」,就一定要付出「耕耘」,但是付出的「耕耘」不會和得到的「收穫」成正比例。往往付出的「耕耘」都是比得到的「收穫」多。所以我們想得到「收穫」,就必定不可以計較自己的「耕耘」,這樣才可以得到更多的「收穫」,如果只是都是守株待兔和計較的話,所得的「收穫」只會有減無增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回應見用心,4C加油:P

    穎霖同學:你看得出在以下的文字裏,你用了甚麼"說話策略"嗎?嘿嘿!

    小文員付出再多亦得不到賞識,當然會感到失意。但可能就是因為這樣,小文員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與鼓勵,這不算是「收穫」嗎?

    A.轉移重點
    B.偷換概念
    C.避而不答

   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想法,但這其實不能令人得到徹底的安慰的。


    梓譽同學:

    你想得很透徹,我也覺得這句說話不無道理,正是"邊有半斤百両咁理想?" 過份執著,會很容易迷失,所以我常常覺得:
    1.任何付出都必定會有它的回報,不過那種回報卻不一定以我們期望的方式出現。凡事要懂得感恩(即使我沒有信教)。

    2.我也不會說太多收穫,我寧可說"有沒有價值,目標是否正確"。

    回覆刪除
  5. 回答趙老師的問題:
    是A 還是 B?我分不太清楚…
    我猜 A…

    回覆刪除
  6. 常言道: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。 香港以前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,人們捕魚的時間越多,收穫便越多,因此便有這種說法。但在現今的社會,這句話又是否適用呢?
    在現今的社會裏, 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這句話可能在辦公室上不適用了。職位比較低的文員可能付多也不能得到應得的「收穫」, 他們所做的工作其實比其他較高職位更多,有很多小小的雜務都是他們很努力去做的,但最後也设得到賞識,只能默默地付出。
    但另一方面,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用在學生上便是必然了。高考的學只要比別人留心上課,比別人認真地做功課,比別人專心溫習,就能夠得到高分,升上一間心儀的大學。相反,不做功課不溫習,便设機升上大學,在找工作上也有一定的困難。
    總括來說, 在現今社會,不一定付出多多,收穫反而更少。在某些情況可能會付出多多,收穫反而更少;在某些情況可能是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。

    回覆刪除
  7. 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這一句耳熟能詳,家喻戶曉的諺語,其道理大家亦都不問自知。意思就是:你付出一分的努力,便能得到一分的回報。 但事實不然,世上不公平的例子多不勝數,隨處可見。
    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」這一首憫農充份表達出農民耕耘中的苦。說出農民付出的血汗是非常多的,這何此是一分耕耘,已是多分耕耘了,但最後是不是所有農民都能得到多分收穫呢?這當然不是,許多農民的多分耕耘,不是被天災所吞噬,便是被地主階級所搶奪,最後得來的收穫就不會是多分或一分了,更甚是一無所穫。
    現時低收入的勞工他們的工作時間非常長, 但是收入卻十分之低,往往連的基本的生活也應付不來。資質平庸的人即使付出多多,也未必會得到相對的回報。還有一些在背後苦練了多年的運動員,他們長時間生活在艱苦的訓練下,付出了時間和健康,但只有一小撮人獲得肯定和成就
    但是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也不是毫無道理,但也有人非常幸運,常能夠不勞而獲,如果有一個人滴下汗水才有收成,另外一個人因為幸運,不花費一點力氣,也獲得同樣的成果,這二者之間的價值差異在那裡?幸運的一人會怪自己悔不當初,少年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。

    回覆刪除
  8. 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」是真的嗎?天資平庸的人永遠追不上天資聰穎的人嗎?第一個問題:.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」是一句中國的諺語,其本來的用意我相信是用來勉勵人要努力做事,那才有成功的一日。但這句說話一半是真的,另一半未必是真的。說這句話是真的,因為任何人要成功,必定要通過做事,才可達致成功,此道理很明顯,不辯自明。但是,並不是所有人凡做事(耕耘)都必然會成功,那也是很明顯道理。因為成功除了要做事之外,還要看你怎樣做,何時做等問題,即是說還要看你做事的計劃、人事、毅力、天時、地利、資源甚至運氣等等。其中所牽涉的問題是很複雜的,並不能單用一句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」一句說話可以曲盡。因此,這句諺語只有勉勵作用而無邏輯的必然意義。但是要記著,「耕耘」未必會有「收穫」,但不「耕耘」就肯定沒有「收穫」,這卻是很真確的道理。不勞而獲是要不得的,也是渺茫的。
    第二個問題:「天資平庸的人永遠追不上天資聰穎的人」,這句話也是一半真一半不真。那看二者在做一項甚事情而言。所謂「天資」是甚麼意思呢?是天賦的資質,是指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而言嗎?還是指人做事所依靠的一切資質?後者的意思似乎太寬,不太恰當。若是指前者,則一個人智力高超,有很多事自然比智力稍低的優勝。但是並不見得智力高的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必然勝過智力低的人。因為做成一件事(用以量度一人高低的標準)並不是全靠智力,還須靠其他很複雜的條件,比方近年來常說的情緒智商、逆境智商,對人做事成功都是極之重要的。由此可見,天資聰明並不必然有優勝,還要看他其他的條件是否配合。同樣道理,資質平庸,也未必永遠落後於人,那看他是否會自暴自棄,懂不懂發掘自己的優點,善用自己的優點。再說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,自己的方向,不必處處與他人比較,是否事事如人。有人追求金錢名利,有人追求心靈的寧靜富足,不必有一絕對的標準。因此不必太過與他人比較,凡事盡力而為,無愧於心就好了。成敗得失,一半靠自己,另一半靠天命。孟子也認為人可以做的、可以盡的是「義」,另一半就靠「命」了。「盡人事「義」以順天命」是聖人智者的胸襟與智慧,那對我們處世做人都是很重要的。

    回覆刪除
  9. 我認為一分耕耘,不一定是一分收穫。但都有例外。因為在很多事中,你出了很多力,但結果不如預期。就像我一樣,我數學科很用功地去上課,完成功課,上堂時全都明白,回家又會溫書,但在考試時,成績不太好,雖然令人灰心但我都沒有放棄。到現在,成績雖然不太好,但都是中上。但有時,一分耕耘,是一分收穫,就像一些成功人士,他們大多都經過很D大努力和一些堅持,才能成功。所以,一分耕耘,是不是一分收穫?就要看天時,地理,人和了。

    回覆刪除
  10. 4A 30 黎炯熹
    常言道: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。反觀現今社會,付出多多,收穫反而更少。
    以我為例:平時的測驗,我日夜温習,天天練習。 到了測來臨,還是普普通通。
    一分耕耘,"一分收穫"是要看看你用的耕耘是否適合了,如果你的耕耘不適合或多而不重要,那麼當然少了。
    至於農業,"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"變成"一分耕耘,零分收穫"了。具有明星相的企業真的少之又少。農民生計困難並非中國獨有的問題,歐美國家也須向農民提供大量補貼,讓他們的農產品可以向全球低價傾銷,讓落後國家的農民付出多多但收穫少甚少。至今解決農產品補貼的問題,仍毫無進展。
    所以,"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"是要看看你的運氣了。

    回覆刪除